
网购遇假货、欺诈如何索赔?
在网购过程中遇到假货或欺诈时,消费者有权进行索赔,首先应立即联系卖家协商退款或换货,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商品照片等,若卖家不配合,可考虑向电商平台投诉并申请客服介入,可联系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进行维权,确保个人权益不受损害,索赔途径多样,需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网购遭遇假货或商家欺诈时,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主张“退一赔三”赔偿,具体操作如下:
法律依据与赔偿标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若商家存在虚假宣传、伪造品牌、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即退还货款并索赔商品价款三倍的赔偿金;若三倍赔偿不足500元,则按500元“保底”赔偿。例如,购买200元假货,可获赔500元;购买1500元假货,则可获赔4500元。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如销售假冒食品,还可依据《食品安全法》主张“退一赔十”,最低赔偿1000元。
维权步骤与证据固定
留存证据:保存商品页面截图、订单记录、支付凭证、物流信息、聊天记录(如商家承诺“正品”)及商品实物照片/视频。若商家拒不承认假货,可联系品牌方或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出具鉴定报告。
协商与投诉:先与商家沟通,明确要求“退一赔三”;若协商无果,向电商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处理。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未履行资质审核义务或明知商家售假未采取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
行政举报与诉讼:向12315平台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行政机关可责令商家整改、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若赔偿金额较大或商家拒不履行,可向法院起诉,主张“退一赔三”及合理维权费用(如鉴定费、诉讼费)。
注意事项
避免轻信商家“不支持退货”等说辞,假货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消费者有权无条件退货。若商家仅同意退款拒绝赔偿,可强调其欺诈行为已违法,并威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往往能促使商家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