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伤等级和伤残等级是一回事吗
工伤等级和伤残等级不是一回事,二者在定义、评定标准、适用范围及赔偿依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为具体分析:
1. 定义与评定目的不同
工伤等级:指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确定其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评定目的是明确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受损情况,为后续的工伤待遇(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提供依据。
伤残等级: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涵盖因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意外事故等非工伤原因导致的身体损伤程度评定。评定目的是确定受害人的伤残程度,为民事赔偿(如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提供依据。
2. 评定标准不同
工伤等级:依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14)评定,共分为10级,1级最重,10级最轻。评定标准侧重于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如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伤残等级: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2017年实施)评定,同样分为10级,但评定标准更侧重于身体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如肢体缺失、器官功能丧失等。
3. 适用范围不同
工伤等级:仅适用于因工作原因导致的伤害或职业病,需经过工伤认定程序。
伤残等级:适用于非工伤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意外伤害等。
4. 赔偿依据不同
工伤等级:赔偿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由工伤保险基金或用人单位支付,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
伤残等级:赔偿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由侵权人或保险公司支付,包括残疾赔偿金、医疗费、误工费等。
5. 能否互相转换?
不能直接转换。工伤等级和伤残等级的评定标准不同,同一损伤在两种评定体系下可能得出不同等级。例如,某工伤职工的工伤等级为8级,但在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中可能为9级。
特殊情况:若工伤职工同时涉及第三方侵权(如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可同时主张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但需注意医疗费等费用不得重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