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牟利提供涉密地形图,刑期如何定?
博士生为牟利提供涉密地形图给境外,涉及违法行为,具体判决时间取决于其行为的严重性、涉及的机密级别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涉及国家安全的罪行都会受到严厉惩处,该博士生可能会面临刑事指控和相应的刑罚,具体判决时间需要根据案件审理结果而定。近期,一则博士生沙某某为牟利向境外间谍提供7幅涉密地形图并手绘军事目标位置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法院以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并没收个人财产5万元。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博士生为牟利为境外提供7幅涉密地形图会被判多久?
沙某某案的核心在于其行为触犯《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根据案情,沙某某在参与A省旅游局与境外R机构合作项目期间,受利益驱使私自扫描7幅涉密地形图,并通过邮件发送至境外人员邮箱,获利4万元;后进一步受指使手绘军事目标位置并标注军队入驻时间。
这些行为直接导致国家军事机密泄露,严重威胁国防安全。
从法律构成要件分析:
1. 主观故意
沙某某明知对方为境外机构,仍主动提供涉密信息,具有明确的主观恶意。
2. 客观行为
通过扫描、手绘等方式非法传递国家秘密,符合“非法提供”的客观要件。
3. 情节严重性
涉密地形图及军事目标位置属于“机密级”国家秘密,且涉及军队部署,对国家安全造成实质性损害。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此类行为基准刑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沙某某案中,法院认定其“情节特别严重”,主要基于信息密级高、持续泄密(两次提供信息)且主观恶性深(为牟利主动配合)。
最终,法院在法定刑幅度内选择15年有期徒刑,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与财产刑,体现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从严惩处。
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和间谍罪的区别是什么?
两罪均涉及向境外传递国家秘密,但法律定性、行为模式与量刑逻辑存在根本差异。
1. 法律定性
间谍罪(《刑法》第一百一十条)的核心在于行为人与境外间谍组织存在隶属或任务接受关系。
加入境外间谍组织成为成员,或直接接受其指令收集情报、破坏设施。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不要求行为人与境外组织存在隶属关系,仅需证明其主观明知对方为境外实体,客观上实施了非法传递行为。
以沙某某案为例,其接受的是境外R机构工作人员的个人委托(无证据表明R机构为间谍组织),则构成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R机构被证实为间谍组织,且沙某某明知其性质仍接受任务,则可能升级为间谍罪。
2. 行为模式
间谍罪通常表现为系统性、组织化的犯罪行为。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多为独立、偶发的泄密行为。
3. 量刑逻辑
间谍罪因直接威胁国家政权安全,量刑更重。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条,构成间谍罪的,基准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如未造成实际损害),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量刑需结合信息密级、泄露次数、后果严重性等因素。
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 博士生为牟利为境外提供7幅涉密地形图 间谍罪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jysykid.com/jysykid/1182.html发布于 2025-11-11 12:01:1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有律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