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村委会介入赡养纠纷调解,解决家庭矛盾的途径?

访客 2025-09-03 14:13:19 16547 抢沙发
关于赡养纠纷,如果双方僵持不下,可以寻求村委会进行调解,村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具有调解民间纠纷的职责,双方可以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沟通、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若调解无果,也可为双方提供法律建议,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面对赡养纠纷,寻求村委会的协助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江西进贤县一起赡养纠纷中,村委会联合乡贤调解,让 30 年未归家的老人与子女达成赡养协议。这揭示了村委会在化解家庭矛盾中的独特价值。法律明确赋予村委会调解赡养纠纷的职责,但其效力和操作需把握清楚边界。

村委会调解赡养纠纷有坚实法律依据。《人民调解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必须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处理民间纠纷。这意味着村委会调解并非临时帮忙,而是法定职责。该法第三条同时明确,调解需遵循自愿平等原则,不得违背法律规定。实践中,漯河某村王某因父母退休金分配不公拒绝赡养,村委会调解员依据《民法典》第二十六条 “子女赡养义务法定” 的规定,先单独沟通消除抵触情绪,再组织面对面调解,最终促成和解。这种 “背对背疏导 + 面对面协商” 的模式,既讲法律底线,又顾家庭情面。

调解协议的效力需分层次理解。根据《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一条,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但这并非直接具备强制执行力,若一方反悔,另一方可在三十日内共同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确认后的协议即获得强制执行效力。陕西李某案例中,村委会调解达成的赡养协议经法院确认后,子女未按约定支付赡养费,李某直接申请强制执行获支持。需注意的是,调解全程需留存记录,包括沟通录音、书面协议等,为可能的司法程序保留证据。

操作中需遵循 “三步法” 流程。首先固定证据,如老人生活困难证明、子女收入情况等;其次向村委会提交书面调解申请,明确诉求;最后若达成协议,可自愿申请司法确认。若调解失败,根据《人民调解法》第三条,当事人仍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调解不会阻碍司法救济途径。某案例显示,村委会调解无果后,老人凭调解记录作为证据起诉,法院更快厘清事实并作出判决。

村委会调解是化解赡养纠纷的法定途径,既有情感疏导优势,又有法律程序保障。它如同家庭矛盾的 “减压阀”,既能避免亲情破裂,又能借助法律权威定分止争。关键是要善用这一机制,在法律框架内寻找亲情与责任的平衡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jysykid.com/jysykid/62.html发布于 2025-09-03 14:13: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有律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54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