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平台预存保证金背后的诈骗风险揭秘!
近日有报道称,某些网贷平台要求用户预存保证金,这种行为涉嫌诈骗,这些平台可能通过虚假宣传、隐瞒风险等手段诱导用户将资金存入,存在非法集资和欺诈的风险,对此,投资者应保持警惕,谨慎选择投资平台,避免陷入此类陷阱,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此类违法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核心法律定性:原则上违法,涉嫌违规收费与诈骗
监管层面已明确禁止此类行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网贷平台需足额向借款人支付贷款本金,不得先行扣除或要求预存保证金、手续费等费用。即使平台以 “还款能力证明”“账户激活” 等名义要求预存,本质仍是变相规避监管的违规收费,违反金融服务的公平原则。
从司法实践看,此类要求常与诈骗关联。如吴某遭遇的贷款骗局中,平台以 “银行卡异常需缴保证金” 为由索要钱款,后续又以 “解冻费” 加码,最终骗取 5 万元。这类 “预存 — 加码 — 拒付贷款” 的连环套路,已构成典型诈骗,而非合法金融行为。
特殊情形辨析:是否存在合法例外?
唯一可能的争议点在于合同明确约定的保证金,但需满足严格条件:一是保证金条款需双方平等协商,而非平台单方强制;二是保证金应在贷款发放后根据履约情况扣除,而非放贷前预存;三是金额不得超过贷款总额的 30%,超出部分约定无效。
但实践中几乎不存在合法情形。正规贷款机构审核依赖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等材料,无需通过预存资金证明还款能力,且监管明确禁止使用预存保证金发放贷款。即使合同载有相关条款,因违反强制性规定,仍属无效约定。
法律责任与维权路径:从民事追责到刑事报案
民事层面:借款人可主张该要求无效,已支付的保证金有权追回。依据《民法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平台应返还预存资金并赔偿利息损失。
行政层面:可向金融监管总局投诉,监管部门有权责令平台整改并处罚款。2024 年监管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对 “预存保证金” 等违规行为的打击。
刑事层面:若平台以预存名义持续索要钱款,或拒付贷款且拒不退还保证金,可能构成诈骗罪。如西安某平台要求预存 6000 元后又以 “流水不足” 索要更多资金,已符合诈骗特征,应立即报警。
风险防范:识别骗局与合规借款指南
警惕典型骗局特征:凡是要求 “贷款前预存资金”“刷流水过账”“缴纳解冻费” 的,99% 是诈骗;合同条款模糊、违约金过高(如超过总额 30%)的,多为陷阱。
选择正规渠道:正规金融机构不会要求预存保证金,而是直接扣除贷款利息或手续费;网络小额贷款单笔消费贷款余额不超过 20 万元,超出即涉嫌违规。
留存证据维权:遭遇违规要求时,保存聊天记录、合同截图、转账凭证,可同步向 12315、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民事诉讼追回损失。
网贷平台要求 “预存保证金” 本质上是监管红线明确禁止的违规行为,甚至可能构成诈骗。借款人无需轻信此类要求,应通过正规渠道借款,遇违规索费及时维权。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双重规制,正不断压缩此类违规空间,筑牢金融消费者权益的 “防护墙”。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jysykid.com/jysykid/892.html发布于 2025-10-23 12:00:2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有律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